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上海各大公园被占领!这届年轻人开始流行这样解压

来源:周到 时间:2023-08-28 11:36:30

最近你去逛过公园吗?


(资料图片)

有没有注意到

很多白领打扮的年轻人

正在与大树“肌肤相亲”?

没错!

当其他年轻人还沉迷于吸猫吸狗

有些年轻人已经去“吸树”了

他们称之为

“抱树(hugging trees)疗法”

具体方式非常简单:

走出家门,找一个公园

甚至就在路边

挑选一棵合自己眼缘的树

张开双臂,抱上去,静静感受

体会过“抱树”的人表示

“抱树”可以缓解焦虑、十分解压

能让人重新收获快乐、放松自己

“明明是自己在抱树

却有种被树抱着的感觉”

人民公园、复兴公园、世纪公园

乃至市区的梧桐树街道

近来都成了上海“抱树”爱好者的“必争之地”

一批年轻人还建立了兴趣小组

定期“打卡”上海各区域的公园

晚上在人民公园抱树

也被他们俏皮地称为

“人民晚报”

甚至连明星也加入了

“抱树”的行列

比如演员金晨和周也

比如演员李晟

比如名模何穗

在今年的某档网络访谈节目中

77岁的“绘本奶奶”蔡皋

也邀请主持人许知远抱树

还称“抱完之后我就有力气”

真有这么神奇吗?

怎么好像

穿越到了电影《阿凡达》?

抱树疗愈?

真有一定的科学性

抱树疗法,最早是一项来自北欧的心理疗愈。在芬兰北部,每年8月甚至会举行“抱树大赛”,日本也有类似的Shinrin-Yoku,翻译过来就是在大自然中沐浴树木的香气。

其实,“抱树疗法”的概念看似新奇,但核心理念并不新鲜。早在1973年,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就首次提出了“亲生物性”(Biophilia)的概念。1984年,“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撰写了《亲自然学》。同年,罗杰·乌尔里希将自己十年来的观测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提出现象:能直接看到窗外风景的病人,总是恢复得更快。至此,“亲自然”理论大受欢迎。

“看见即疗愈。”新加坡植物学家马丁·萧(Martin Siaw)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很多社会实验表明人们只要看到植物,就能获得精神上的疗愈。“即使是看这类照片也能达到效果。”

国际自然和森林治疗联盟也在研究中指出,当人们身处于足够“贴近”自然的环境中时,交感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皮质醇含量水平就会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而起到调节心跳,血压和压力水平的积极功效。另一项研究则直接让参与者坐下来,观看森林。结果发现,光是看着森林,皮质醇水平在15分钟后也降低了%。

在这种基础上辅以拥抱,事半功倍。被称为“拥抱医生”的临床心理学家斯通·克劳沙尔博士在《拥抱疗法》一书中解释道,“抱树”有助于提升人体内催产素的含量水平,它是一种与幸福感、快乐感、平静感和信任感等情绪体验息息相关的激素。

除去这些有益的影响,抱树本身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截止到今年,“抱树”世界锦标赛(#TreeHugging)已经举办了4届了!

抱树者说

主要还是心理安慰

“树干是暖暖的、有温度的,它抱起来和工业制品的触感有很大的区别。选择粗壮的树干会让人觉得十分踏实,像是在抱双开门冰箱。”网友一滋阳的这番描述,让抱树这件事变得具象起来。

抱树对一滋阳来说,是一次机缘巧合下诞生的“冲动”。那天她正在路上等待迟到的朋友,百无聊赖的某个瞬间,她仿佛感应到体内油然而生的野性呼唤,突然冒出了与树拥抱的想法。

本就热爱自然的一滋阳,并不认为抱树是个多么奇怪或是要鼓起勇气做心理建设的挑战。“辞职后会觉得这是大环境在冥冥之中推着自己往前走。最近正好在当徒步领队,一条线路要跑很多遍。我就会在重复的线路里面找点事物,然后跟它做朋友。有时是一棵树,有时是一块石头,每次遇到时我都会跟它们打一声招呼。”

像一滋阳这样的抱树爱好者不止一个。今年4月,上海街头出现了一个酒后抱树的奇怪身影。“当时和先生喝完酒走在长乐路上,差不多是凌晨1点,街上没有人。刚好走在梧桐区,望着身边一排梧桐树,夹杂着酒意,突然想起之前听说过的‘抱树’,我跟先生说,自己也想去尝试一下。”

在酒精冲击下微微发热的脸贴上树皮,奇奇觉得这树冰冰凉凉的,有种很舒服、很治愈的感觉。3年前,奇奇还是一个会被虫子和泥土劝退的人,而现在的她对绿植格外迷恋,即使看到树上有虫子,也不再感到抗拒。

自从发布了4月份的第一篇抱树帖,奇奇就经常收到咨询“抱树疗法”的私信。“我对‘抱树疗法’这个词有点抵触。我认为它不是一个可以实质性解决问题,甚至说治病的疗法,它只是抱起来很舒服而已。”

抱树带给奇奇最大的感悟——她发现大树是能够承载所有倾述的最佳载体。与人拥抱,她会时常担忧对方是否能支撑住自己倾吐的焦虑和负能量,但与大树拥抱,它会沉默且耐心地听你说完内心话。

前电商营销绿子介绍,“我第一次抱的是古树,在北京颐和园,一棵成长于清朝时期的松柏。第二次抱树是在杭州九溪,我和朋友们共同合抱了一棵很大的水杉。第三次是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我抱了一棵生命力特别顽强的胡杨。

“我觉得抱树和禅修很像,本质上都是一种觉知的过程。对于我而言,抱树让我回到了野人的状态,很自由,很宽阔,然后不知不觉勇气好像也会增加。抱树正在变成我的习惯,旅游途中或者周末我都会去抱一抱,就好像汽车行驶在公路上,需要不断加油一样”,绿子总结。

请各位“树友们”不要太认真

抱树虽好,“抱”亦有道

虽然当今科学界确实给出了“抱树”等自然疗法对人们身心健康有着一定正向改善作用的报告,但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已。大家可以去尝试,但请不要将其当做一种解决心身问题的唯一方式。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着严重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还请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作为一名植物研究者,马丁·萧也表现出对“抱树”潮流的担忧:一棵树就是一个直立的生态空间,虽然看不到,但树干上有很多微生物,去抱它会破坏这些珍贵的生态环境。因此,他建议,亲近自然也需保持必要的距离。“如果非要抱,就选择比较普通的树种,那种身上没有附生动植物的,比如樟树。”

还有,在“抱树”前一定要先观察树木的健康、卫生和安全情况。市区常见的槐树、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法桐等,夏天正是分泌树胶的旺盛期,抱它们太容易蹭脏衣服了。如果是雷雨天气,抱树显然也不是一个安全的选择。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青年创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联系邮箱:39 60 291 42@qq.com